当地时间8月8日,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表示,持续的冲突导致加沙地带流离失所现象加剧、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造成大量平民死伤。随着空袭不断,当地居民甚至连寻找食物和饮用水等最基本的日常需求都难以实现。尽管有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加沙地带,但其数量仍远低于最低需求,且救援任务屡受延误和阻碍。更严峻的是,部分空投物资因落点偏差造成平民死伤,使得加沙民众同时面临饥饿、医疗系统崩溃和持续战争的多重冲击,平民生活陷入极端困境。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重申,公路运输是目前最有效的援助方式,呼吁开放所有通道,确保物资能够安全且有尊严地送达最脆弱人群。联合国再次强调,加沙地带迫切需要永久停火和确保援助供应,并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央视新闻)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加沙民众生活陷入极端困境
相关文章
评论区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
利好出尽?华尔街警告:美联储降息恐使美股涨势“熄火”!
-
国家文物局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家文物局 图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在发布会上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组织情况和现场保护工作进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介绍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主要内容,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秦刻石环境及周边文物遗存,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等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介绍,202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
专家调查现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到研究任务后,以科学论证、实事求是为原则,不预设结论,基于现场调查成果和科学检测数据,形成了《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调查总体结论与专家论证意见;二是高清采集、凿刻工艺、赋存环境以及刻石岩体岩性与风化特征;三是刻石田野调查、铭文识读、文献梳理和地望考证、价值分析,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刻石进行论证,近期将在学术刊物发表。
李黎从刻石文字识别、刻石赋存环境、刻石本体检测分析和相关文献调研和总体调查结论5个方面介绍了报告内容。刻石文字识别中,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获取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并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刻石本体检测分析中,通过科技手段获取刻石刻痕特征、刻石岩性基本物理性质、刻石风化程度和刻石保存状况数据,形成对刻石岩性、磨蚀性、风化程度的判断。刻石赋存环境中,调查了刻石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并通过田野调查,对刻石周边的文物遗存进行了调查。文献调研中,认为文献虽无直接记载,但此地在清代(甚至更早)有刻石传统,并可能留下相关遗存。通过以上科学调查研究,得出尕日塘秦刻石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刻石保存状况较好,但局部岩体存在局部失稳隐患,刻石文字风格属典型秦篆,凿痕清晰,凿刻工艺系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而成等5方面结论,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性。
刻石
王进先回顾了2020年以来刻石发现过程和“四普”调查、登记情况,介绍刻石的自然环境与周边文物遗存情况,以及调查的初步认识。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处于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内,目前附近无常住民。刻石岩体与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观,整体营造出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效果。经对刻石本体及周边区域自然环境、文化遗存、区域文化背景的调查研究,刻石东北约2千米的湖漫滩与山坡交汇处,调查发现有疑似石棺葬2座,附近发现多涌村古城遗址、江多祭祀遗址和墓葬群,以刻石为中心的150千米(约合秦汉360里)范围内,“四普”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至近现代文物遗存共75处。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地研究成果表明,在隋唐时期,扎陵湖区域应是唐蕃古道入藏之地,说明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应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青海玛多刻石为秦代遗存,北大教授李零现场答疑
-
双节白酒市场需求回暖 飞天茅台带动电商销售热情
-
澳新银行将支付创纪录的2.4亿澳元罚款
-
波音将面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310万美元罚款